家长们也加入表达:一位父亲抬头对老师说:“老师,谢谢你多年辛苦辅导和培育。请原谅我以前的急功近利,也请相信,我会更加配合学校,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。”老师听到这句话,眼中荡起感动的泪花,不自觉地轻声说:“有您这样的家长支持,是我们最大的动力。”
第三幕是简易情景剧,由演员与三位自愿参与的家长共同完成。场景设定在“家中客厅”,布景由彩纸制作的沙发与茶几、水果盘和两张彩椅组成。一名演员扮演孩子,一位家长扮演父母,另一位家长扮演隔壁邻居。故事情节聚焦在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与父母发生争吵,最终家长通过反思和沟通理解孩子,邻居在一旁提供建议与支持的温暖故事。
台词简洁却深入心坎:
演员(孩子,带着愤怒与委屈):我每天都在努力学习,但成绩还是不好,你们只会骂我!
父母(家长A,语气焦虑):我们是为了你好,你考不好我们也焦虑,我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邻居(家长B,语气温和):或许你们先听听孩子的想法,再告诉他你们的担忧。给他一点空间,他可能会更好地表达自己。
父母沉默,转头望向孩子,声音柔和下来:孩子,对不起,爸妈太急功近利了。我们愿意听听你的想法。
孩子擦去眼泪,声音带着哽咽:我怕考试考不好会被嘲笑,也怕你们失望。我只想说,对不起,我也在努力。我希望你们相信我。
父母与孩子相拥,邻居轻轻拍手,舞台灯光慢慢变暖。观众席响起温暖的掌声,不少人用纸巾擦拭眼角,一位母亲轻声对女儿说:“宝贝,看吧,我们都在一起,希望你不要再骄傲地觉得自己是孤岛。”女儿点头、微笑,手机灯光在昏暗中熠熠生辉。
情景剧结束后,主持人再次上台,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讨论。孩子们纷纷将手举得高高的,争先恐后地分享他们在心声航班中的感受:有孩子说:“我觉得自己被听到了,好像不再那么孤单。”也有孩子说:“我没想到我敢面对妈和爸说出真心话,他们也会这么理解我。”家长们也分享经验:有父亲说:“我学会了用更多耐心去倾听,让孩子知道我信任他。”有母亲说:“我第一次听到孩子说‘我爱你’,那一刻我的眼泪都止不住。”心理辅导老师总结道:“孩子与家长能在这里敞开心扉,即使现实生活中难免有误解与争吵,但只要愿意倾听,就能让家庭关系更暖、更稳。”
活动最后,林静邀请所有孩子列成两排,和她一起举起刚才用彩纸折的小纸鹤。她对孩子们说:“每只小纸鹤都装着一份勇气。你们把它们放飞,就代表愿意用这份勇气去爱与倾听。”孩子们同时将小纸鹤丢向空中,纸鹤在舞台上方盘旋,仿佛要飞出礼堂。手机灯光在空中与纸鹤交相辉映,营造出一幕生动的画面。此刻,礼堂里气氛欢快而温馨,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欢呼,掌声久久不息。
太阳渐渐升高,校园里微风拂面。三人收起道具,与心理辅导老师、志愿者一起整理现场,将纸屑与垃圾清理干净,把折叠凳与音响设备打包搬回社区中心后室。他们一路走回,话题不断:陆焱提议向更多学校推广微剧场模式;沈归思考编写更多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剧本,让剧场更加多元;林静则谈论将今天的活动写成优秀案例,发布在市级教育与文化平台上,让更多学校和社区了解共生剧场的实践意义。
当他们回到社区中心的办公室时,窗外的阳光已充盈整个房间。桌前,一块白板上贴满了下一步的计划:1. 下月活动排期——老人院专场;2.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灵驿站;3. 校园剧本创作比赛与微剧场实践;4. 共生档案图书馆筹备。四字标题清晰醒目,下面用彩色便签标注了执行人员与时间节点。三人目光在白板上游移,各自点头认可。
沈归拿起红色便签写下“下周老人院专场策划会”,然后贴到“老人院专场”一栏。接着他抬头看向两位伙伴:“我们要确保每一项计划都能落到实处,不只是表面形式,而是切实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。毕竟,让人们愿意走上台、勇敢说出心声,需要的不仅仅是舞台与灯光,更是固定的制度与长期的坚持。”
陆焱点头:“我会开发一个线上互动平台,让社区居民和学校师生都能在手机上一键报名或提交心声。即便是行动不便的老人,也能通过平台提交文字或语音,我们把这些心声编录进微剧场的数据库,让活动覆盖更广,我们的行动不再受场地限制。”他说这话时,目光如同扫描未来的蓝图,充满技术与温情的结合。
林静在边上添写:“我会把今天的孩子们的故事写成连载短篇,在社区公众号和微博推送,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勇气与成长。每周推出一期‘心灯故事’,邀请孩子、家长与老师共同参与创作,并开设读者互动页面,让他们给故事留言,继续让心灵对话延续下去。”她的文字里带着柔和而温暖的力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