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位是张奶奶,她抽到“我想对子女说的话”。她颤抖着脚步走上台前,声音略带颤音:“我两个女儿都在外面打工。她们说我老了,什么也不懂,让他们忙里抽时间陪我可难了。我知道我有时唠叨,可我就是想多跟她们说说家常。今天,我想对她们说——妈知道你们不容易,可我好想你们……”她说到这里抽噎,台下几位老人互相拍拍肩膀,志愿者轻轻为她撑伞,让她继续倾诉。屏幕上浮现合成的画面:张奶奶年轻时抬头微笑的照片,和两个女儿小时候拉着妈妈裙摆的旧影。画面交替闪现,引来一阵低声抽泣。张奶奶红着眼睛,擦干眼泪,拍了拍胸口:“谢谢你们听我说,妈心里好受多了。”
第三位上台的是李大伯,他抽到“我人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”。他深吸一口气,抬头看向观众席:“我年轻时爱上那个女老师,她也喜欢我。可当时我家里觉得我是穷小子,不配她,她就嫁给别的同事了。这条心结我捂了大半辈子,直到现在,每当看到她的样子,我还是会后悔,当初没有鼓起勇气去争取。”他说到这里,声音哽咽,仿佛回到那个青春懵懂的瞬间。舞台二侧挂起两张老照片,一张是他与女老师在校门前的合影,另一张是后来女老师与别人婚礼上的婚纱照。照片在灯光下闪烁,似真实又遥远。台下听得动容,有几位老人擦拭眼角泪痕,仿佛他们也一次次经历过没有勇气的遗憾。
心声分享结束后,由沈归领着一段小小的情景剧,名为《未说出口的爱》。他与两位演员与三位志愿者搭建一个简易客厅布景:一张木质长桌,几把藤椅,墙上挂着老式挂钟和几幅水墨画。戏剧内容以“一位农村少女与在外打工的恋人因误会而分离,后来深刻反思后重归于好”为主线,台词不夹生僻词,多用口语化表达。演员们用质朴的表演将情感展现出来:女生在客厅翻看信件,意识到恋人写的那封“再见信”原本是误会;男生在站台边焦急地盼望,却因家人干涉没有及时回信;最后两人在夜幕下的梨树下相拥。舞台灯光聚焦,“梨树下”一幕投影出真实梨树盛开花朵的影像,伴随轻柔的二胡独奏,让观众仿佛置身回忆的深处。台下老人、孩子与家长全神贯注,时而抽泣、时而轻声叹息。情景剧结束,演员们与几位志愿者引导大家站起身来,大家共同围成一圈,手牵手轻声吟诵剧中女孩的独白:“我愿用青春的勇气,说出从未敢说的‘我爱你’;让每一个等待的人,都能等到明天的曙光。”这一刻,礼堂里几乎每个人都含泪相拥。
戏剧过后,主持人请心理辅导师与观众进行互动。有人提问:“张奶奶那段话,我也有类似经历,怎么才能让子女多陪陪我?”老师微笑回答:“沟通需要耐心和方式,可以主动给孩子打电话、写信或邀请他们一起做事,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你的关心,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理解你的需求。”一位中年妇女点头:“我回去一定试试。”另一位家长问:“孩子刚上小学,经常不愿回家,怎么办?”老师建议:“可能是他们需要更多自由与表达空间。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,让他们觉得家是快乐的地方,就会更愿意回来与你沟通。”
讨论结束后,活动已近午时。阳光透过窗子照在高年级学生志愿者的脸上,他们将折叠椅与音响收拾妥当,和三人一起把“心声留言角”收起,把老照片和手写卡片仔细分类,准备带回社区中心做更长久的档案保存。老人们陆续起身,排队告别;孩子们则在老师的带领下,把小彩纸飞机投向空中,象征着“心灵愿望放飞”。家长们互相道别,说着暑假要多带孩子来社区文化中心看演出。院内的护理主任将几位老人送到院门口,他们在门口站了一会,回眸望向礼堂方向,目光中带着感激与满足。
三人走出校园时,已是阳光正盛。窗外的槐树叶子摇曳,吹来一阵清风,夹杂几声鸟鸣。陆焱拉开车门,坐进驾驶室,发动引擎;沈归与林静走到车窗边,望向刚举行演出的校园礼堂,心中默然发誓要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,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。校园里的钟声响起,催促着上课的铃音,也似在为共生微剧场奏响新的乐章。
他们的车驶入乡间小道,逐渐融入车流。下一站,是坂头镇的卫生服务中心,那里有一群独居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。尽管连续奔波让他们略感疲惫,但心中那盏不灭的孤灯依然明亮。每当看到参与活动的老人、孩子和家长的笑容,他们便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。
车子行驶在弯曲的国道上,一旁是刚收割完的新麦田,地面翻起的泥土泛着淡淡金黄。公路两侧的路灯还没来得及熄灭,像不用言语的灯塔,为他们指引方向。他们明白,共生剧场的征途没有终点 —— 因为无论多么繁华或偏僻的地方,只要有人心存孤灯,就需要让那束光继续前行,照亮更多未知的旅程。
喜欢他来自词条深处请大家收藏:(www.bidusy.com)他来自词条深处必读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