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自成深知百姓疾苦,为赢得民心,为拉起百姓对大明的仇恨,他的手下谋士李岩,
一个颇具头脑的举人,他的名号一大堆,李公子、李信,李居士、李愤青,
为何为何说他是愤青呢?他老爸是明朝官员,家庭条件优渥,不愁吃穿,为了理想而反明,这不是愤青又是什么呢?
闯王带着部队从他家乡过,啊,对了,李岩是河南杞县人,他拜见了李自成,二人一交谈,秉性相投,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意思。
李自成邀请李岩做了自己的谋士,李岩有文化,为提高李自成的威望,于是提出了“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的政治口号。
这口号极具煽动性,起义军走一路喊一路,“起义军不要粮食的言论”,如野火般迅速传遍四方,饥寒交迫的百姓纷纷响应,
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,一时间麾下汇聚十万之众,势力愈发强盛。
明朝崇祯皇帝得知李自成势力壮大后,惊恐万分:“闯贼不灭,朕寝食不安!”
朝中大臣纷纷建言,首辅周延儒提出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策略,主张集中力量全力剿灭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。
对于大清的崛起先放一放。
然而,明军多次围剿农民军均未取得成效,李自成、张献忠的队伍如韭菜一般,割了又长,又或是打不死的小强。
明末波云诡谲,内忧未除,外患又起,崇祯按下葫芦浮起瓢。
皇太极一举攻下锦州,剑指中原,眼看就要挥师挺进内地,入主中原似乎指日可待,
就在大明朝瑟瑟发抖时,命运的轨迹在此处陡然转弯:皇太极突然在清宁宫身患重病躺倒了。
这场变故打乱了清朝所有的军事计划,原本势如破竹进军山海关的行动,只得被迫搁置。
崇祯皇帝得知皇太极患病的消息后,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,遂萌生出与皇太极议和的想法。
在他看来,通过议和不仅能暂时缓解明朝面临的军事压力,还能赢得整顿军备、稳固边防的宝贵时间。
经过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协商,二人秘密派遣特使去辽东与皇太极议和。
崇祯给出了条件,承认皇太极的皇帝地位,两国互为友好,大明每年以奖赏的名义付给大清黄金万两,马匹5000匹,崇祯期望以此换取边境的和平。
然而,人算不如天算,如此机密的议和之事,却因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的疏忽而泄露出去。
消息一经传开,朝野为之震惊,舆论哗然。
崇祯皇帝恼羞成怒,认为陈新甲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议和大计,将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他。
为平息众怒,挽回局面,崇祯皇帝不顾陈新甲的辩解,毅然下令将其斩首。
这一草率的决定不仅未能挽救议和的失败,反而使得明朝失去了与清朝缓和关系的最后机会,双方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。
……
意外的消息再次传来,1643年九月初九,皇太极在清宁宫中突然暴毙,死因不明。
坊间老百姓站在街头开始纷纷议论:“哥几个,皇上身体倍棒,咋说没就没了?”
“嗨!阎王让你三更去,哪个敢拖到五更来?今脱了鞋,谁能保证明天早上还能穿上?命运如此,谁也没办法!……”
皇太极死的急匆匆,不了解情况的认为是意外。其实得病前已有征兆,流鼻血,突然昏迷,都是提醒他身体出了状况!
大清国丧发出的哀诏是这样写的: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
我大清太宗文皇帝,于万历二十年二十五降诞,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承继大统,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即皇帝位。
太宗在位17载,宵衣旰食,文治武功,彪炳史册。
然而天不假年,崇德八年九月初九亥刻,崩于盛京后宫,享年五十有二。
布告中外,咸使闻之。
崇德殿里的臣子们痛哭流涕,有的小声议论说:“老汗王努尔哈赤这个年纪还没称汗呢,皇上死的太早了!”
努尔哈赤57岁称汗的。
由于事发突然,皇太极都没来得及托付后事,庄妃这年才31岁。她哭的死去活来。
皇太极死后葬在了清昭陵。
清昭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皇姑区泰山路,俗称北陵。
皇太极撒手人寰,他倒是清静了,身后事他可没安排明白。各方势力围绕着皇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。
与此同时,关内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正兵临北京城,起义军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。
历史的轨迹发展到一定程度,所有的矛盾会集中爆发。
比如明朝摇摇欲坠时,李自成加大了进攻力度,清朝勃勃生机时,皇太极嘎嘣了,你说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?
拉回话题。1643年,皇太极毫无征兆地暴病身亡,谁来继承皇太极的皇位?还用问吗?当然是他的儿子们。
既然清朝效仿的是中原皇帝继位制度,那么一切都要按中原继承法来进行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