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到这里,我都不想再写康熙六下江南这一章了。
简直令人匪夷所思,康熙距离第5次南巡过去仅两年,如今他又要南巡,是不是吃饱撑的?
大家都知道,康熙南巡可不是说去就去,说回就回的旅行,来来回回有众多官员前接后送,每一次的费用巨大。
康熙南巡有个特点,过年后就出发,天热到四月份就回了北京,到了六月份就去了避暑山庄去避暑,一年在宫里办公没几天。
如果说康熙重视江南的发展。也没必要自己亲自来回奔忙,他可以派一个大臣去执行。
以我之见他可以减少三次,有三次南巡蛮可以。
他这样浪费钱财胡折腾,为他孙子乾隆六下江南起了坏作用。康乾盛世,实际是葬在了康熙手上。
但是历史资料一直说他六巡江南是勤政的表现,我不这样认为。
好吧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,我们还是展开康熙第6次南巡的历史进程吧。
……
康熙四十六年(1707 年),正月二十二,时年 54 岁的康熙皇帝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六次江南之行。
“圣上,刚过完年,您就日理万机视察江南,您的勤政日月可鉴必将万古流芳。”大学士索额图趁机拍马屁。
这次随行人员有皇三子胤祉、皇四子胤禛、皇十三子胤祥等。
官员有河道总督张鹏翮、大学士张玉书和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人。
还有侍卫、太监、宫女等随行。
“李光地,传朕的旨意,此次仪仗队比前几次缩减一半,能省则省。”
“喳,”李光地躬身退去。
“玉书,把这次南巡路线图拿来朕看。”康熙说道。
张玉书是当时的宰相,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。
“圣上,微臣已经规划好了,不如我给您汇报一下吧?您可以闭目养神听一听。”玉书小心说道。
“好吧。”
玉书开始汇报:“咱们从畅春园启程,经过山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沿途经过德州、临清州、济宁州、滕县、峄县等地,
如果没有其他耽搁,此次南巡时间大约3个多月。圣上您看?”
“老张办事朕放心,就照你安排路线出发。”康熙拍了板。
……
“吉时已到,南巡一路平安!”仪仗队齐声高呼。
闲言少叙,从京城出发一行人有骑马有乘轿的,此时河水还没有完全化冻,至少到德州才能乘船。
一行人走走停停,在路途中,康熙时刻关心着民生。
路过一些州县时,他会停驻下来,召见当地耆老。
耆(qi)老是有德行的老年人,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,康熙通过召见耆老来了解民情、征求意见。
康熙与大家坐在一起,拉起了家常:“老人家,如今农事如何?百姓生计是否安稳?”
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恭敬地回答:“回陛下,承蒙圣恩,风调雨顺,百姓尚能安居乐业。只是赋税方面,若能再减轻些,那就更好了。”
康熙微微点头,将这些话语记在心中,回京后会让有关部门减免税收。
二月初一,队伍进入山东境,驻扎德州。康熙应百姓之请,在龙亭接见了耆老,再次了解当地情况。
二月二十日,康熙抵达清口,清口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,它是古代泗水入淮之口,也是黄、淮、运三河交汇之处。
他眉头紧锁,仔细地查看溜淮套水势。
皇上越看越有气,“胡闹,简直是草菅人命!”愤怒的康熙阴沉着脸,召来河道总督张鹏翮等官员,语气严厉地质问:
“你们所奏请开河的方案,全然不顾实际情况,冲毁农田,破坏百姓房舍,祸国殃民,如此草率,是何居心?真是昏聩!”
张鹏翮吓得跪地,浑身颤抖:“臣等办事不力,还望陛下恕罪。”
康熙当即下令将沿途所立开河标杆尽行撤去,并严厉斥责相关官员,对张鹏翮及请开溜淮套之督抚严加议处。
张鹏翮,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(今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)人,是清代名臣、治河专家。专家也有犯浑的时候。
康熙与部分官员乘船视察清口(淮河与黄河交汇处)导水工程,他看到堤坝冲刷的厉害,命加筑高家堰堤坝,强调“分黄导淮”策略,斥责部分官员虚报工程进度。
船队继续前行,路过一些州县时,他会停驻下来,召集农民询问他们的农活情况:“老乡,如今农事如何?百姓生计是否安稳?”
一位满脸沧桑局促搓着手的中年汉子瓮声瓮气道:“回陛下,承蒙圣恩,风调雨顺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那就好,那就好。”康熙感到很欣慰。
到了黄淮,在路上,看到水灾造成的灾害,康熙心情沉重。
随即马上办公,发布诏令,免除江苏、安徽、浙江三省积欠赋税230余万两,并减免沿途州县当年三成钱粮。
十六日抵达苏州后,康熙又开始考察当地吏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