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是个心思极为缜密之人,在对隆科多下手时,可谓步步为营。
他深知,要扳倒隆科多,需先将其调离权力中心,再逐步剪除其党羽。
其中,扳倒隆科多的幕僚查嗣庭一事,情节离奇,而雍正所找的理由更是令人匪夷所思。
……
清朝雍正四年(1726 年)秋,一场震动朝野的江西科场试题案突然爆发。
这绝非普通的文字狱,其背后隐匿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脉络,与雍正帝精心布局打击隆科多势力紧密相连。
案件主角查嗣庭,字润木,号横浦,来自浙江海宁。
他出身于一个声名远扬的文人世家,查家在海宁堪称名门望族,宛如当今的“大 V 世家”,
家族中人才济济,不乏意见领袖,在当地拥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。
回溯明清两代,查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可谓星光璀璨。
明代时,家族中就有 28 人考取进士;到了清代,查家在科举方面更是长盛不衰,共有 16 人进士及第。
仅康熙一朝,便有十人高中进士,查慎行兄弟三人更是相继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,享有“一朝十进士,兄弟三翰林”的美誉。
查嗣庭本人亦是进士出身,其家族兄弟四人皆在科举中脱颖而出。
康熙帝曾御笔亲书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”赠予查家,足见查家当时的显赫地位。
或许鲜有人知,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便是查嗣庭弟弟的八世孙,由此更能想见查家当年的荣耀辉煌。
查嗣庭于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进士,后经吏部尚书隆科多大力举荐,顺利进入内阁,被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。
而后,又经左都御史蔡珽保奏,升任礼部左侍郎,并加经筵讲官之职。
经筵讲官是中国古代官职,主要负责为帝王讲解经史等学问。
雍正四年秋,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正主考官。
在清朝,乡试主考官肩负出题重任。查嗣庭所出试题中有“维民所止”一句,此句原出自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,
完整表述为“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”,本意是指国家拥有广袤千里的土地,乃是百姓安居乐业之所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句出自经典的话语,被雍正帝紧紧抓住,硬要说查嗣庭言论反动,
出此试题必定居心不良,当即下令将其缉拿治罪。
当时,包括张廷玉在内的一众大臣皆对此深感困惑,实在不知这句话究竟有何不妥之处?
纷纷说道:“陛下,恕臣等愚钝,请陛下明示此句究竟何处不妥?”
雍正帝一听,顿时怒火中烧,斥责道:“你们的政治敏锐性实在太差!把‘维’和‘止’组合起来看看,难道还不明白吗?”
言罢,雍正帝将奏折狠狠扔在地上,满脸怒容。
张廷玉赶忙捡起奏折,盯着“维”“止”二字,足足端详了一刻钟,
忽然恍然大悟,惊叫道:“哎呀!‘雍正’二字,去掉上头部分,可不就是‘维止’吗?
“臣明白了,这查嗣庭分明是在影射陛下无头啊!无头之意,不就是暗指陛下没有正当理由登上皇位,
最终不会有善终吗?此乃中伤陛下之能事,可恼可恨!”
经张廷玉这般解释,围观的臣子们也纷纷如梦初醒。
纷纷上奏道:“查某胆大妄为,杀之方解吾心头之恨!”
只是众人心中暗自惊叹,实在想不到雍正皇帝竟会有如此天马行空的联想,一眼挑出了这两个字。
“佩服!佩服!臣等的政治触觉,实在不及皇上的百分之零点一啊!”众臣子纷纷发出感慨。
那么,查嗣庭真的是故意影射雍正无头吗?
要知道,传说中雍正十几年前被人砍了头,最后用金头代替葬入陵墓。
但实际上,谁又能未卜先知料到将来之事呢?
尽管查嗣庭聪慧过人,恐怕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,仅仅出了一道试题,竟会给自己招来杀身大祸。
其实,从雍正帝下定决心扳倒隆科多的那一刻起,查嗣庭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。
即便此次没有出题的问题,雍正帝也定会从他身上找出其他把柄。
一旦被皇帝盯上,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自然会被无限放大。
雍正帝之所以盯上查嗣庭,是因为他平日里发表的诸多言论,皆不合雍正帝心意。
雍正帝不想听的话,他偏要说;雍正帝做过的糗事,他偏要提及。
这就如同某些热衷于蹭流量的大 V,专挑领导的毛病。
或许查嗣庭并非为了蹭流量,而是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,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、见识更广、看问题更为深刻。
然而,这些观点却恰恰与雍正帝的心思背道而驰。
同样的行为,放在其他臣子身上,或许会被视为敢于建言献策,但在查嗣庭身上,性质就截然不同了。
关键是查嗣庭由隆科多举荐,自然而然被雍正帝视为隆科多一党,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