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推行雍正新政过程中,能够很好执行新政的官员有很多,但被雍正称赞“模范督抚”的有三人,分别是鄂尔泰、李卫和田文镜。
当时他们担任的职务如下:
鄂尔泰:任云南、贵州、广西三省总督,为雍正皇帝镇守西南,推行“改土归流”政策。
李卫:任浙江总督,监管江南海塘工程、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,还将江南第一大帮“漕帮”掌控于手中。
田文镜:任河南、山东总督,兼领太子太保衔。
在河南、山东推行“摊丁入亩”,整顿吏治、清理亏空,为“养廉银制度”的推行奠定了基础。
下面咱就聊聊鄂尔泰的那些事。
鄂尔泰,满洲镶蓝旗人,生于康熙十九年(1680 年)。
其家族渊源深厚,祖上世居汪钦(今辽宁省新宾县东部),
他是国子祭酒鄂拜之子,国子祭酒是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,相当于北大校长。
他的祖辈是老革命,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,为清朝的崛起与奠基立下赫赫战功。
鄂尔泰遗传了老爹的文化基因,自幼沉浸于四书五经的浩瀚海洋,八岁便开始研习作文与书法。
年少之时,他便在科举之路上披荆斩棘,二十岁时,在顺天乡试中举,故而名噪一时,
要知道有的学子一生都未能中举,比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,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。
当时有一老儒生不服气,心说他不就是凭借有个好爸爸中榜的吗?于是找到鄂尔泰斗诗。
老儒生嘴角撇着,出了一个上联:“眼珠子,鼻孔子,朱子高于孔子。”
此联巧妙地将“珠”与“朱”谐音,以五官位置和朱熹与孔子的学问高低作比。
鄂尔泰稍加思索,对出下联:“眉先生,须后生,后生长过先生。”
以眉毛和胡须生长的先后,寓意后来者居上。
嘿嘿!后生超过了老儒生,众人听后都对他的才思敏捷赞叹不已。
老儒生羞愧逃走了。
有道是“学而优则仕,”此后,他承袭佐领世职,担任三等侍卫。
然而,命运似乎有意考验他,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,他的仕途陷入了低谷,多年间升迁无望。
直至康熙五十五年(1716 年),36岁的鄂尔泰才终于出任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,类比现在中级法院或检察院的庭长。
人到中年不上不下,基本决定仕途停滞不前,他心中难免涌起壮志未酬的苦闷。
思绪万千,感慨岁月流逝。鄂尔泰在诗中喟叹“揽镜人将老,开门草未生”,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。
然而,他决然想不到,命运的转折已悄然临近。
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机遇可谓是机缘巧合,曾经的皇子胤禛,曾经想结交鄂尔泰,
彼时的鄂尔泰以“皇子不可交结外臣为由”,婉言谢绝。
然而他的此举,反而得到了胤禛的赏识,认定他是一位直臣。
有了好印象,胤禛即位后,提拔鄂尔泰来到了自己身边。
雍正元年(1723 年),他先是被委以云南乡试副主考之重任。在任期间,他秉持公正严明的作风,铁腕杜绝科场弊端,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。
同年五月,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越级提拔为江苏布政使。类比现在江苏省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。
在江苏任职期间,鄂尔泰深入民间,明察暗访,针对当地诸多积弊,果断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约,
诸如“禁唆讼”“禁赌博”“禁土豪”等,犹如春风化雨,使当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。
他心系民生,奏请减免苏松地区沉重的浮粮,严惩拐骗买卖少女的罪犯,彰显了他的正义与担当。
在赈济灾荒之时,他不仅严厉惩治中饱私囊者,更是以身作则,捐出自己的公使银购买谷物,以备赈灾之需。
同时,他还慷慨解囊,捐出俸禄修缮苏州紫阳书院,以培养人才。
闲暇之余,他与文人学士吟诗唱和,足见其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。
……
真正让鄂尔泰名垂青史的,当属他在西南地区大刀阔斧推行的“改土归流”政策。
当时,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,这些地区长期实行土司制度。
土司们俨然土皇帝,手握军政大权,肆意对领地内的百姓进行剥削与压迫。
土地、山林、水源皆被其牢牢掌控,百姓毫无自由可言。
更为严重的是,土司之间时常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,致使当地战乱频繁,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的发展。
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,让心怀天下的鄂尔泰痛心疾首。
他深知,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,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状况。
雍正三年(1725 年),鄂尔泰被任命为广西巡抚。
然而,在赴任途中,他又改任云南巡抚并兼管云贵总督事,原来云南更需要鄂尔泰这样强硬的人去处置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