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朝,两场西北关键战事跌宕起伏,让雍正操碎了心。第一次,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:
雍正元年(1723 年),随着康熙帝驾崩,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在青海骤然爆发。
彼时,抚远大将军老十四胤禵回京奔丧,这一局势的变化让罗卜藏丹津看到了“机会”。
罗卜藏丹津出身蒙古和硕特部,他的家族在青海和西藏地区曾有着深厚的根基与势力 。
早在康熙朝,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掌控着青海与西藏,但在 1717 年,准噶尔汗国的铁骑踏入拉萨,杀拉藏汗,和硕特汗国覆灭。
1720 年,清军挥师西进,成功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,自此西藏正式纳入大清直接管辖版图。
罗卜藏丹津执政时,本满心期待着能从清廷手中接过西藏的管理权,延续家族昔日在青藏地区的统治辉煌。
然而,雍正皇帝登基后,果断改变原有管理模式,派遣官员直接治理西藏,将这片雪域高原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。
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罗卜藏丹津的幻想,巨大的失落与不满化作了反叛的怒火。
罗卜藏丹津公然扯起反旗,他胁迫青海蒙古各部台吉,于察罕托罗海(今青海湖东岸)举行会盟,
悍然下令各部摒弃清廷所封的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公等封号,恢复旧称,
并自封“达赖浑台吉”,妄图成为青海乃至青藏地区的霸主。
面对清廷的劝和使者常寿,他不仅拒绝和谈,还将其囚禁。
随后,叛军铁蹄肆意践踏西宁附近的南川、西川、北川等地,一时间,青海大地战火纷飞,史称“癸卯之乱”。
……
远在北京紫禁城的雍正帝,面对西北的动荡局势,迅速做出决策。
他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,节制西北诸军,总揽平叛全局;同时任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,率领西路军直捣叛军巢穴。
年羹尧与岳钟琪都是当时清廷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,此番组合被寄予厚望。
青海湖畔,朔风裹挟着黄沙,将天地染成一片昏黄。年羹尧的大帐内,气氛凝重而紧张。
岳钟琪铺开泛黄的羊皮地图,目光如炬,手指在柴达木盆地上缓缓划过,语气坚定地分析道:
“大将军,敌军主力如今尽数聚集在乌兰穆和尔。目下草原尚未返青,敌军必定料定我军不会贸然行动,这恰恰是我们‘出其不意’的绝佳时机。
末将愿亲率五千轻骑,三日内突袭他们的粮草辎重,断其命脉!”
年羹尧闻言,捋着胡须放声大笑:“好!好个岳东美!此计甚妙,就依你所言!”
岳钟琪,字东美,号容斋,作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二十一世孙,他继承了先祖的军事天赋与忠勇精神,
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历经驱准安藏、平定青海、讨伐大金川等诸多战役,战功赫赫,被誉为“三朝武臣巨擘” 。
雍正二年二月初八寅时,夜色深沉如墨,万籁俱寂。
突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划破寒夜的寂静。岳钟琪一马当先,身先士卒,手中弯刀在冷月的映照下闪烁着森然寒光。
清军骑兵如鬼魅般疾驰,朝着敌军营地杀去。当他们如神兵天降般冲入敌营时,罗卜藏丹津还在睡梦中浑然不觉。
在岳钟琪卓越的军事指挥下,清军势如破竹,仅仅用了十五日,便横扫青海全境。
走投无路的罗卜藏丹津,为了逃命,不得不乔装成女仆,狼狈地逃往准噶尔。
捷报快马加鞭传至京城,雍正帝大喜过望,朱批道:“年羹尧、岳钟琪乃朕之左膀右臂!”
这场叛乱的迅速平定,不仅稳固了清朝在青海的统治,更彰显了雍正帝雷厉风行的治国手段与卓越的用人眼光。
~~~
西北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安宁。雍正五年秋,伊犁河谷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:准噶尔部新汗噶尔丹策零继位。
他是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长子,噶尔丹的侄孙。
噶尔丹策零自幼饱读兵书,研习兵法,野心勃勃,一心想要扩张准噶尔的势力范围,恢复蒙古故地。
他暗中与沙俄勾结,大量囤积粮草,厉兵秣马,蠢蠢欲动,不断侵扰大清边境,西北大地战云密布,
由此引发了雍正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平乱——清平噶尔丹策零之战。
清雍正五年(1727 年),噶尔丹策零率军,频繁在大清周边地区制造事端。
雍正帝深知,若放任噶尔丹策零发展,必将成为蒙古乃至中原的心腹大患,遂决定以武力平定准噶尔之乱,扞卫边疆安宁。
雍正七年(1729 年),清廷精心部署,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,率领西路军进驻新疆巴里坤。
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,率领北路军进驻科布多,形成对噶尔丹策零势力的钳形攻势。
然而,噶尔丹策零狡黠多谋,他先派出精锐骑兵突袭科舍图,一场激烈的驼马牲畜争夺战爆发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