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廷玉绝对是一个在清朝有影响力的人物,这位乾隆皇帝的辅政大臣,在乾隆 24 岁即位之时,已然 63 岁高龄。
他对乾隆的悉心呵护,似一位慈父关怀着孩子的成长。
喜爱旅游的朋友,倘若去过安徽桐城,想必都曾游览过那着名的景点——六尺巷。
这里宣传的是,你敬我,我敬你的邻里关系。
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安徽桐城因这条六尺巷而声名远扬。
这条小巷,不仅见证了一段邻里间礼让互谦的千古佳话,更是孕育出了在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——张廷玉。
六尺巷的故事,追溯到康熙年间。彼时,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位居朝廷一品大员之位。
有一年,张家与邻居吴家,因建房占地之事起了争执。
吴家翻盖房屋时,侵占了两家之间原本的一条人行道。
张家身为高门大户,自然无法容忍,遂将此事告到了县衙。
吴家乃是盐商世家,家财万贯,虽说侵占公共通道理亏在先,但却仗着财大气粗,拿着不是当理讲,
竟豪横地宣称:“他张家仗着朝中有人就告我一状,我也不是吃素的,有钱能使鬼推磨,我把钱砸给衙门也绝不退步,谁怕谁呢?”
这可着实让县令犯了难,两家皆为当地望族,判决稍有偏颇,便可能引发诸多麻烦,令他左右为难,不知如何是好。
张家的家人见状,连忙修书一封,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告知,命仆人把信交给朝中为官的老爷张英。
张英时任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,官居一品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
仆人骑马风尘仆仆来到了京城,很快见到了张英。一见到老爷,眼圈一红,
“老爷,咱张家可从来没有欺负过人,也没被欺负过,如今邻居却要霸占人行通道,这分明就是不把老爷放在眼中——”
张家送信的仆人愤愤然说个不停,说到激动处,竟委屈地哭了起来。
“管家,你先喝茶歇息一下。”张英拆开书信,仔细看了一遍。
“啊,原来是为房脚地界这事。”张英没有动怒,不停安慰着老管家。
随后,他提在信的末尾题了四句诗:
一纸书来只为墙,
让他三尺又何妨?
长城万里今犹在,
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其寓意深刻,旨在告诫家人,邻里之间,切莫为了一点地界纷争而闹得不可开交。
想那秦始皇曾一统天下,占有广袤国土,然而如今他早已消逝,唯有那万里长城依旧屹立不倒。
张英将信重新折叠好,递给老管家:“回去把信给家人们看,一切都将解决,不必争吵!”
老管家回去后,将信交给主人,张家上下看过老爷子的诗后,无不为其高风亮节、宽宏大量的精神所打动。
“既然老爷子都说了,咱做小辈的执行就是了。”张英的小儿子说话了。
就这样。张家不再与吴家打官司,主动让出三尺地给吴家。
吴家得知此事后,深受触动,自觉惭愧,随后作出决定,也向后退让出三尺。就这样,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便由此形成。
“六尺巷”的美名也自此流传开来,成为邻里和睦、相互礼让的典范,为后世所传颂。
正所谓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,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,自然培育出了张廷玉这样的一代名臣。
……
张廷玉于 1672 年出生,字衡臣,安徽桐城人。
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,五岁便能吟诗,八岁已能行文。
在良好的家庭氛围滋养下,张廷玉勤奋好学,才情过人,光芒初露。
康熙三十九年,张廷玉考中进士,自此踏上仕途,开启了他波澜壮阔、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。
张廷玉的恩师是李光地。
张廷玉考进士那年,李光地担任读卷官,按照官场旧例,二人有了师生情分,另外,李光地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关系密切。
康熙晚年,李光地身居要职,对张廷玉屡屡提拔,师生之间感情不错。
有恩师的提拔,加上自己的努力,张廷玉从初入官场的庶吉士起步,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,逐步晋升,
先后担任礼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等要职,最终荣升至保和殿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
跻身清王朝权力核心,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这里讲一则张廷玉惩治张老虎的事。
张廷玉主管吏部时,有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,人称张老虎,此人一贯舞文弄法,
不把朝廷和地方的官员放在眼中,动辄大骂,同僚们敢怒不敢言。
张廷玉不信邪,命令重惩此人,朝中权贵出面营救,他也不为所动,最终扳倒了张老虎,张廷玉不畏惧权贵被人们称为“伏虎侍郎”。
在政治舞台上,张廷玉尽显卓越才能与过人智慧。
他办事严谨认真,公正无私,对待政务一丝不苟。
早在康熙朝时,他便凭借出众的能力深受皇帝赏识,常伴康熙左右,参与诸多重要事务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