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听刘墉不慌不忙答道:“陛下金口玉言,既然说臣是罗锅,这便是御赐的封号,臣自然要谢恩。”
说着话,刘墉伸手讨赏。皇上金口玉言,口封还要打赏,这是宫中规矩,乾隆无奈答应给刘墉每年两万两白银。
乾隆这才意识到,他被刘墉钻了空子,可君无戏言,话已出口,也不好反悔,眼珠一转,说道:
“赏一次是赏,赏两次也是赏,既然如此,朕就再赏你一首罗锅诗吧。”
乾隆接着拿刘墉开涮。
不容刘墉答应,乾隆随口吟出:
人生残疾是前缘,
口在胸膛耳垂肩。
仰面得观日月,
侧身才可见青天。
卧似心字缺三点,
立如弯弓少一弦。
死后装殓省棺椁,
笼屉之内即长眠 。
此诗一出,大臣们纷纷低下头,不敢笑出声来,生怕触怒了龙颜,毕竟这诗太损了,分明在嘲笑刘墉的驼背缺陷。
然而,刘墉却面色如常,略作思索,张口便吟诵道:
驼生脊峰可存粮,
人长驼背智谋广。
文韬伴君定国策,
武略戍边保家邦。
臣虽不才知恩遇,
诚蒙万岁赐封赏。
别看罗锅字不多,
每年得银两万两 。
这首诗不仅巧妙地回应了乾隆的调侃,还趁机提及乾隆封他“罗锅”,每年可得两万两赏银之美事,在刘墉口中,罗锅成了美好的象征。
乾隆听后,心中又好气又好笑,本想刁难刘墉,没想到反倒让他占了便宜。
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又不好发作,只能无奈地摆摆手:“罢了罢了,刘爱卿果然机敏过人!”
一场朝堂上的小风波,就在众人的暗自惊叹中平息了下来。
“……”
刘墉和乾隆帝既是君臣又是文学好友,二人不是斗诗,就是斗嘴取乐,谐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。
说回正题,江南多雨。一日,乾隆带着刘墉等随从,手持雨伞,来到了听雨轩茶楼。
茶楼内茶香四溢,人声鼎沸,店小二笑脸相迎,“五位客官,远道而来辛苦了,有请上座,上茶!”
乾隆带着随从和刘墉,选了一个靠近窗口座位坐了下来。
“这位客官爷,您慢慢用茶”跑堂的斟上茶水,微笑着退去。
此时茶楼老板在二楼大声说道:“各位宾客,大家都静一静,我宣布一条好消息,您们有福了!
今天有幸请到了江南才女青鸾女士的光临指导,还望大家踊跃献诗作对,才子佳人共聚一堂,共同享受这盛世光景,茶不醉人人自醉!”老板说罢兀自笑了起来。
“”啪、啪、啪”三击掌,只见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娉娉袅袅从旁边走了出来,楼下的乾隆眼前一亮。
素衣女子正是江南才女青鸾。
只见她轻轻落座,伸出纤手取出笺纸,略一思忖,挥毫写下:
青石巷深雨潺潺,
油纸伞下影孤单。
东风不解离人意,
吹皱一池春水寒。
掷笔,她用含情脉脉的眼神向楼下扫视,不经意间目光和乾隆双目相撞,
青鸾收回目光,随口把刚才写就的诗句吟出,声音清越婉转,如黄莺啼鸣,引得满座茶客纷纷赞叹不已。
乾隆听后,心头微动,突然灵感泉涌。
旁边的刘罗锅看在眼中,大声喊道:“店家取纸笔墨砚过来,我家爷要赋诗一首。”
刘罗锅像是乾隆皇帝肚里的蛔虫,一丝一毫也瞒不过刘罗锅。
刘墉扯着嗓子喊罢,目光向楼上望去,才女青鸾被他的烟熏嗓所吸引,目光再次聚焦在穿着像翩翩公子的乾隆身上。
店家急忙将笔墨纸砚送了过来,刘墉研磨,乾隆提笔饱蘸墨汁,于宣纸上龙飞凤舞写下了一首诗:
画舫摇碎碧波天,
黛瓦粉墙映柳烟。
莫道春愁无寄处,
江南烟雨正缠绵。
书写完毕后,他命小二将诗笺连同新沏的碧螺春一同送至素衣女子的案头。
女子展开诗笺,见字迹苍劲有力,抬头望向楼下的乾隆,乾隆微笑着举杯示意,女子顿时双颊绯红,宛如天边的云霞。
她再次提笔写道:
萍水相逢非偶然,
诗心相印胜千言。
愿借茶香寄幽意,
莫问归期是何年。
正当两人楼上楼下送秋波之时,一边仔细观察的刘墉手摇折扇,
笑眯眯望着乾隆,打趣道:“我家公子爷雅兴,才子才女蛮登对,倒让微臣想起两句诗来。
“刘管家,你有什么酸诗不妨吟出。”在微服出访时,乾隆扮做富家公子爷,刘罗锅扮做管家。
刘罗锅干咳了一声,开口吟出:
天子多情访江南,
美人题诗动君颜。
莫道此景寻常事,
留得佳话满吴山!
见乾隆挑眉佯装发怒,他又赶忙补上一句:“若将此情入史册,定教后世羡煞这茶香诗韵好姻缘!”
茶楼内顿时哄然大笑,女子这才惊觉眼前的公子身份不凡,慌忙起身,走下楼恭敬地行了万福礼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