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二次讨伐缅甸的进程中,于四月,清军凭借杨应琚的指挥,成功占领缅甸部分地区。
他心中大喜,我扭转了清缅之战的局势,如今由防守进入主动出击,并占领缅甸领土,吾立下了不世之功。
想罢,他急忙上表邀功。
乾隆帝收到喜报览奏后龙颜大悦,赞曰:“这才是我大清八旗军的本色,赏银万两,戒骄戒躁,继续努力!”
得到皇上的奖赏,老杨更加亢奋。
随后,他自信满满地发布檄文,宣称“发兵五十万,大炮千樽,一举兼并缅甸领土”,试图以此震慑缅甸国王孟驳。
与此同时,他派人四处劝降缅甸官员,想不战而屈人之兵,不过效果不理想。
到了九月,杨总督等不及了,他亲率云南绿营军 人,向缅甸的中心城市仰光进发,试图扩大领土,捎带擒获缅甸国王孟驳。
杨应琚的想法很大胆,但是,在人家一亩三分地里撒欢,可要倍加小心,否则有被包饺子的危险,
想想三国时刘备征东吴时的下场,刘备深入敌后,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,最终郁闷死在了白帝城。
缅甸国王孟驳可不是窝囊废,他并没有惊慌失措,心说云南总督过境作战纯粹是找死,
你以为你是唐朝名将王玄策吗?想一人灭一国,做梦去吧!
杨总督此刻纵深挺进有他的想法,他得到情报,说缅甸国王孟驳正在顷全力指挥军队进攻暹罗,他想乘缅甸中心城市空虚发起突袭。
他太小看孟驳了,孟驳一面严令缅兵继续围攻暹罗首都大城,一面派遣 1 万缅兵沿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,去围追堵截清军。
九月底,出境作战的清军,在缅军和地方武装猛烈进攻下,被迫退回云南境内。
缅军乘胜追击,陈兵云南边境。
十一月十五日,云南提督李时升率地方团练5000人抵达铁壁关,协助清军主力出关攻打缅军。
十八日,缅军趁清军立足未稳之时,突然发动攻势,清军猝不及防,大败而归,游击将军马成龙等将领战死沙场。
此时的杨应琚大骂缅军不讲武德,搞偷袭算什么英雄!
哈哈,打仗还讲究仁义至尽吗?杨总督幼稚可笑,大概读圣贤书读多了吧,把脑子读坏了。
杨总督不敢出战,虽然被打败,但为了保住乌纱帽,他依旧谎报大捷。
随后,乾隆帝派往云南的侍卫福灵安,查明实情后如实上奏,乾隆闻之龙颜震怒。
1767 年 2 月,李时升、朱仑等云南将领被逮捕进京,处以死刑。
3 月,杨应琚也被逮捕进京,最终被赐死。第二次征缅,再次以清军的失败落下帷幕。
【第三次征讨缅甸:1767 - 1768 年】
乾隆三十二年(1767 年)五月,乾隆帝任命明瑞为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,总揽军务,并调集 1.7 万人,兵分两路进攻缅甸。
PS:明瑞出身满洲正黄旗,作为乾隆帝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侄子,他曾参与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,战功卓着,威名远扬。
明瑞亲率主力 1.2 万人出宛顶,经木邦、锡箔,直捣阿瓦。
参赞大臣额尔景额则率 5000 人出铁壁关,经新街进取猛养。
两路人马计划在阿瓦会师。
清军的动向,早有缅军探马上报给了缅甸国王孟驳,缅军帐内烛火摇曳,
孟驳手指地图猛地戳向永昌方向,目光锐利扫视四周的将领,沉声道:
“明瑞那厮已过戛鸠江,前军怕是到蛮结了!他猛地抽出腰间佩刀,咔嚓,案上的一角应声而落。
副将刚要应声,老幕僚塔塔木急步上前,躬身施礼道:
“王上!明瑞惯用重兵奔袭,我们何不效仿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,示弱诱敌深入,然后布下陷阱,将清军一举消灭!”
“好,就依先生之计,”孟驳大喜道。“各路将领,分头撤兵。”
“遵命”,众将领散去。
缅军在获悉清军进攻的情报后,迅速调整战略,采取收缩兵力、坚壁清野的策略,引诱清军深入。
十二月,明瑞率领的清军主力,一路畅通无阻抵达蛮结,然则前路却与缅军主力狭路相逢。
缅军在山上安营扎寨,依山列阵,以长矛兵在前,火枪队垫后,营前深挖壕沟,
壕前布满竹签、木桩等障碍物,防御工事固若金汤。
明瑞久经大阵仗,临危不乱,指挥清军分兵三路奋勇进攻。
经过一番激烈拼杀,清军虽斩获缅军首级 2000 余级,但自身也伤亡惨重。
此后,明瑞不顾孤军深入的危险,继续率军向缅甸腹地挺进。
有时候人在得意时会忘记初心,明瑞太急功近利了,他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,长驱直入有什么用?你的后勤供应不上咋整?
果然出问题了,由于粮草供应愈发困难,加之缅军不断袭扰,清军士气逐渐低落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