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六年春,河湟谷地的细雨,像牛毛一样洒向干涸的大地,萌芽的小草,渴望着雨露滋润。
一片安静的背后,却涌动着滚滚暗流——
循化厅的撒拉族聚居地,新教与老教的矛盾由来已久,如今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。
山雨欲来风满楼,这场因宗教教义、教权纷争而起的冲突,即将掀起一场,震惊清廷的风暴。
“……”
有句话叫做“一山不容二虎,”同样,一个地方很难容下两种教派,因为教派不同,其思想也不尽相同。
回望过去,乾隆二十六年(1761 年),新教教长马明心自也门归国,来到循化黄河滩传教。
马明心是甘肃河州(今甘肃临夏自治州)人,年轻时远赴中东也门游学,结交了当地伊斯兰教教长,
深得大教长的培养,领悟了伊斯兰教的精髓,54岁回到甘肃、青海等地传教收徒。
到最后,来到老家这里,创建了哲赫忍耶教派。
他在甘肃一带宣讲“天课归贫、信众平等,以及非世袭继承教主”的教义,
马明心的举动,恰似一颗石头,猛然投入由华寺门宦老教派盘踞已久的一潭死水之中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
新教的教义思想更靠近底层人民,反世袭,讲民主,弘扬平等。
老教教长马来迟听闻后,心中惊恐,手中的马奶茶盏猛地一颤,“啪”的一声震碎在地,
他不由怒喝道:“新教派竟然妄图革除‘海底叶’布施,(伊斯兰教中规定的礼品、布施),这分明是要断我马家的财路啊!”
——马来迟是老教派华寺门宦的创建人,甘肃河州人,年轻时也曾去中亚拜师学伊斯兰教义,深得真传,回家乡创建华寺门宦派。
马来迟的家族是当地官宦人家,因此与当地官员有很深的交情,官府自然偏向老教派,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。
由于教义解释不同,所奉行的目标和目的不同,新老两派产生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最重要的一点,新教派倾向善待底层民众,收来的布施用于救助贫苦老百姓,因此深得老百姓的追捧,
我问您,一个朝代穷人多还是富人多?没错,穷人占多数。所以新派发展信徒的速度,远超老教派,
为此,两教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。
“……”
乾隆二十八年,新老两派的矛盾在河州首次激烈爆发。老教对新教独特的诵经方式极为排斥,公然斥其为“异端”。
双方的冲突迅速升级,从言语争执演变成肢体冲突,场面一度失控,最终导致数人重伤。
循化厅同知随即对此事做出了判决,然而,这一判决却如同火上浇油,没有平息彼此的愤怒,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。
他判定:“新教违规,枷责三日。”这一明显偏袒老教的裁决,成为官府在此次教派纷争中,有失公允的第一个证据。
矛盾犹如斩不断纠缠在一起的毛线,两年后,即乾隆三十一年农历九月初八,老教派教长马来迟圆寂升天了,其长子马国宝继承了教长之位。
时光流转至乾隆三十八年(1773 年),新老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,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。
这一年的八月,新教信徒组织起来,前往循化控告老教的欺凌和压制,
途中,老教信徒阻拦他们前往告状,于是双方发械斗。
缠斗中,新教信徒马本山,不幸被老教信徒用锄头砸死,惨案就此发生。
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循化厅的判决却是“老教赔偿命价三十两”,凶手第二天就被放回了家。
新教二当家苏四十三紧攥着那带血的诉状,悲愤地跪在新教清真寺内,大声疾呼:
“三十两银子就想买一条人命?官府的天平,早就被老教的银子压得歪到一边去了!”
苏四十三是马明心的大弟子,彼时,马明心已被驱逐至河州,苏四十三实则是新教实际当家人。
马明心通过递信教导弟子们坚持斗争,一定要把教派发扬光大。
苏四十三大受鼓舞,在经堂之上,他愤然道:“众信徒,当忍耐到了极限,再也无法忍耐之时,刀剑,将成为我们最后的经卷。”
就在新教决心拼死反抗的时候,第二代教长马国宝,在去往青海传教途中,不幸生病不治而亡。
他的儿子马光宗继承了教长之位,马光宗平日里与当地达官贵人来往亲密,人称“北川太爷”。
马光宗当上教长后,重金贿赂甘肃州县官员,清廷派驻在此的官员以与马光宗交往为荣,
受贿的官员曾对马光宗保证,早晚要把新教派赶尽杀绝,一个不留,免得在此兴风作浪。
清廷官员说的这些话,传到了苏四十三的耳朵里,更加坚定了他反抗清廷的决心。
乾隆四十六年(1781 年)正月,打速古庄葬礼上发生的血案,如同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,彻底引发了新教信众的反抗怒火。
原来新教在主持一场按照他们教义下葬的方式,老教信徒前去捣乱,双方发生械斗,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