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问,哪个朝代贪官最多?无疑是大清;如果问,乾隆朝谁是最大的贪官,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和珅。
然而,您不知道的是,王亶望的贪污手段和胆量不输和珅,他制造的“甘肃冒赈案”,被称为大清第一贪腐案,
该案牵连之广,危害之大,令整个甘肃官场为之崩塌。
史书记载,当时气得乾隆大骂:“朕从来没见过如此胆大妄为之徒!”
古语云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贪官落网是早晚的事,可您不会想到,
居然是一场大雨和一场暴乱,最终牵出了王亶望的特大贪污案,是偶然还是必然?
“……”
在清代,“捐监”是一项允许百姓通过捐粮食,来获取监生资格的制度,其初衷是为了充实仓储,以便在灾荒之年有足够的物资应对,稳定民生。
也是朝廷补充库存的一种政策。诚然设计这样的制度不是最好的,没有德行、没有才能的人容易走捷径,但是最实用,朝廷来钱快。
对于普通百姓和富家子弟来说,学习不好,用银子买来监生名额,意味着就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上学,
“国子监”相当于现在的清华、北大,国家最高学府,毕业后即可步入仕途。
清朝的“捐监”相当于用银子叩开高等学府的大门,前途一片光明,诱惑力相当大。
雍正的亲信李卫和田文镜,就是通过“捐监”走上仕途的,二人皆是雍正手下的红人,重用的官员。因此成了普通人效仿的模板。
时间来到了乾隆三十九年(1774 年),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,将这一制度演变成了迅速致富的捷径——
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,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王亶望乡试中举,后以捐纳入官,开始担任甘肃山丹知县,后又任皋兰知县。
此人从基层一步步往上打拼。
因工作出色,他被选授云南武定知府,不久调任宁夏知府,在地方上逐步崭露头角。
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王亶望迎来仕途重要转折点,其被调任甘肃布政使,负责管理全省财政和民政事务,这是个肥缺。
是不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?我早就说过,贪官一开始很励志,不是所有贪官一上来就贪。
王亶望贪污是制度缺陷所致。
他为了摆脱监督,决定把总督大人拉下水,银子成了老王手中的秘密武器。
他把捐监收上来的粮食换成了银子,然后把一万两白银装进箱子里备用。
到了晚上,王亶望手提箱子,叩开了甘肃总督勒尔谨的府门,没错,王亶望要拉总督一起贪污。
你不拿,我不拿,总督大人怎么能拿?王亶望要拉大家一起贪,到时候别乌鸦笑话猪黑!
只要总督收了银子,监督不攻自破。
“砰砰砰”敲门。
院内有脚步声,“吱扭”大门打开一道缝,借着月光,总督勒尔谨惊喜道:
“是王大人,里面有请。”总督大人忙着招呼。
二人坐定,王亶望直来直去毫不遮掩:“总督大人,这是下官一点心意。”
说着话,王亶望将装银子的箱子推到勒尔谨面前。
甘肃这个地方很穷,天旱地贫瘠,老百姓穷得叮当响,没油水可压榨。
别看勒尔谨是总督,平时也为银子发愁,孩子要上学,官场要走动,老婆小妾要买化妆品,这些费用是不小的开支。
“这可不行,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?”勒尔谨满腹疑虑问道。
王亶望笑着说:“总督大人,实不相瞒,这些银子是通过捐监收上来的,您为朝廷殚精竭虑,朝廷那点薪水,岂能养活全家?
你知我知,天知地知,没有第三人知道。大人收下吧!”
勒尔谨打开箱子,白花花的银子在灯光照射下,发出柔光,令人垂涎欲滴。
王亶望偷眼观察,看到勒尔谨有些心动,王亶望进一步说道:
“总督大人,您府上该添置楠木家具了,如今的布置与总督大人的身份不相符。咱不能为大清脸上抹黑。”
“王大人,我觉得这样不好吧?一旦被朝廷察觉,你我脑袋要搬家!”勒尔谨顾虑重重。
“总督大人,下官早就谋划好了,咱们向朝廷上道折子,就说甘肃一直以来干旱,
请求皇上批准把收上来的米粮赈灾,然后在账目上做手脚,这些银子大部分就落入了咱们腰包。”
总督一听有道理,赈灾发放多少没有准数,在这里面做手脚很容易,于是就收下了银子。
事后,总督向乾隆打了报告,说甘肃接连大旱,需要赈灾,请求皇上批准,乾隆大笔一挥,“同意酌情处理。”
有了圣旨,贪污这事就算开了头。
“……”
而后,王亶望又把甘肃知府,知县等人拉下水。这些人又与兰州知府蒋全迪相互串通勾结,按照不同的县份“编造旱灾”情况。
今日上报张掖遭遇严重旱情,明日又报凉州陷入饥荒,而实际上,那百万捐银却如流水般尽数揣进了各级官员的私囊之中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