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光在清朝历史中,是一位平庸的皇帝。
然而,哪怕再平凡之人,也总有那么几处闪光点。
有道是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道光登基之后,同样烧起了三把火。
这第一把火,便是他身体力行,大力倡导节俭之风,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。
他自己在吃穿用度上极度克己,像那补丁摞补丁的龙袍,便是他节俭的“标志”。
而这第二件事,便是平定张格尔叛乱。
张格尔的存在,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,严重影响着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。
道光帝欲置之死地而后快,誓要根除这一祸患。
至于第三件事,则是平定瑶民之乱。
瑶民之乱在当地搅得民不聊生,社会秩序动荡不安,下一章节咱们讲讲这件事。
前一章节,已讲述了道光帝节俭之事,那么在这一章节,咱就聊聊道光镇压张格尔叛乱这桩大事。
“……”
话说嘉庆二十五年(1820 年)九月期间,嘉庆帝“驾崩”归天。
旧的去,新的来,道光帝初登大宝,彼时,朝堂上下一片欢乐,
“新皇万岁万万岁”的呼喊声不绝于耳,群臣皆忙于新朝秩序的构建。
然而,就在遥远的西域南疆地区,一场早已蓄谋已久的叛乱,正如阴云密布的天空,黑压压笼罩下来。
原来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,(又译扎罕格尔),像一只窥视大清已久的恶狼,
他敏锐捕捉到权力交替这一微妙时机,决定发动叛乱,赶跑朝廷命官,占领南疆割据称雄。
一直跟读这本书的读者,对大小和卓叛乱不陌生吧?张格尔的祖父是大和卓波罗尼都。
波罗尼都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,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,他与弟弟小和卓霍集占发动叛乱,史称“大小和卓之乱”,
最终大小和卓兵败,哥俩被大清皇帝乾隆所斩杀。
大和卓被杀后,其家族全部跑到了浩罕汗国躲了起来,多年以后,其孙子张格尔长大成人,
此时,他决定结束寄人篱下的生活,回到南疆恢复家族过去的荣耀,
就在嘉庆、道光交接班时,张格尔召集谋士和心腹,商量“复国”行动计划。
彼时夜幕如墨,烛光摇曳的帐篷内,张格尔眉头紧锁,来回踱步。
一旁的师爷苏杰生见状,心中为之一动,躬身施礼道:
“主人,嘉庆皇帝驾崩,道光刚刚登基,人心不稳,正是我们行动的好时机。”
张格尔闻之停下脚步,眼中闪过一丝疑虑,“先生,清廷势力庞大,我们贸然叛乱,胜算几何?”
苏管家自信地一笑:“主人,嘉庆在位多年,根基深厚,治理稳固,我们难有可乘之机。
但道光新君即位,根基未稳,对南疆的掌控也尚未完全稳固。
而且,清廷内部官员贪污腐败严重,矛盾丛生,
我们若此时举事,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张格尔沉思片刻,眼中燃起一丝希望:“你说得有理,但我们兵力有限,武器装备也不及清廷,如何与他们抗衡?”
苏管家胸有成竹,近前一步说道:“主子不必担心。我们可以联合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势力,
加上浩罕汗国的帮助,许以重利,共同对抗清廷,一加一大于一啊!”
张格尔双目放光,紧握拳头:“好!就依你所言。传令下去,即刻秘密联络英国人,筹备粮草兵器,静待时机成熟,一举夺回南疆!”
苏管家连忙行礼:“遵命!主人英明,此番必定旗开得胜!”
房间内,二人继续低声谋划,烛火忽明忽暗,映照出主仆二人压抑不住的喜悦。
“……”
张格尔祖籍喀什噶尔(今喀什)出生于浩罕汗国,此人身材高大,眼神中透露出狡黠与贪婪。
他自幼深受家族“复国”思想的灌输,内心对权力的渴望如虎食肉。
正如张格尔的管家分析的那样,从内部来看,清朝派驻南疆的部分官员行径恶劣,贪污腐败之风盛行。
这些官员伙同地方自治官员上下勾连,欺压侵害老百姓的利益。
他们把征收的赋税六成上交朝廷,留下的四成,从总督到地方县令,层层瓜分。
南疆地区官官相护,结成利益共同体,关系网盘根错节。
朝廷官员个顶个大腹便便,脑满肠肥,整日只知横征暴敛,对当地百姓的苦难置若罔闻。
他们的丑陋嘴脸,使得民怨如油锅沸腾,社会矛盾愈发尖锐,为叛乱爆发提供了土壤。
而在外部,英国急于叩开中国关贸大门,单纯在广州沿海关口,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贪欲。
经营印度的英国人(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),看中了南疆这片土地,妄图通过扶持张格尔,在南疆建立亲英政权,
进而打通与中国内陆的贸易通道,以实现其扩大在华影响力的野心。
浩罕汗国则对南疆肥沃的土地与丰富的财富垂涎三尺,犹如饿狼觊觎肥羊,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