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,网络与现实。
灵科院发布会的余波非但没有平息,反而愈演愈烈,形成了席卷全民的“清源”风暴!
线上:
“清源安神喷雾” 成为现象级产品。首批用户反馈如潮水般涌来:#十年失眠第一次睡饱#、#清源救我狗命# 等话题持续霸榜。
各大电商平台预售链接秒灰,黄牛价炒到原价的五倍仍供不应求。无数测评博主使出浑身解数,从成分分析(薄荷醇、甘氨酸?)到真人熬夜实测(黑眼圈消退对比图),将其推上神坛。
“清源驱蚊贴” 凭借其霸道效果(实测视频:贴片周围蚊虫晕头转向)和“母婴安全”标签,成为今夏最火爆的户外神器。
户外论坛、亲子社区将其奉为圭臬,衍生出各种DIY用法(剪小贴婴儿车、贴帐篷通风口)。
“墨金相” 引发的讨论则更加硬核和专业。材料学界争论不休,质疑(数据太完美?)与惊叹(新材料曙光!)并存。
军工、航天领域的相关研究所纷纷发函给灵科院,寻求合作可能性。灵科院的官网访问量激增,服务器数次宕机。
“科学居士”林墨与灵科院顾问“林墨”是否为同一人? 这个话题热度飙升。灵科院官方对此保持沉默,既不承认也不否认。
墨哥的直播间被“求真相”的弹幕淹没,他依旧淡定直播着祖宅修缮、老家具修复,偶尔“不经意”展现超常手稳眼力,留下一句“专注手艺,相信科学”,引发无限遐想。
线下:
灵科院栖凤谷基地 成为焦点。每天都有大量媒体蹲守,试图挖掘更多内幕。陈振华安排的安保团队压力巨大。同时,嗅到商机的各路代理、风投、药企代表也蜂拥而至,栖凤谷外临时停车场天天爆满。
“清源”系列代工厂 开足马力,24小时三班倒,依然无法满足订单。
陈振华凭借强大的人脉,迅速整合了数家符合资质的工厂,组建了“清源”产品联盟,开始铺设线下药店、高端商超渠道。
权威机构的关注: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动介入,对“清源”产品进行突击抽检和扩大临床试验。
结果出乎意料——所有指标完全合格,安神和驱蚊效果在严格双盲对照下依然显着优于安慰剂组!这份报告被灵科院适时公布,成为最有力的背书,“野鸡研究院”的质疑声浪被彻底压了下去。
风暴眼中的林墨:
他身处祖宅,却通过卫星电话和加密网络远程掌控着灵科院的进展。孙柏年教授每天都会汇报“墨金相”研究和地质灾害预警项目的进度。
陈振华则兴奋地汇报着“清源”的销售奇迹和各方寻求合作的盛况,并隐晦地提及那位“重要朋友”在试用“寒玉粉”后,病情出现了“令人鼓舞的稳定迹象”,对方希望能拜访林墨。
财富如同汹涌的洪水般涌入林墨掌控的离岸账户和基金会。他没有被冲昏头脑,反而更加冷静。他指示陈振华:
加大研发投入: 灵科院继续招兵买马,尤其是材料学、生物医学、电子传感领域的人才。同时开始筹建高标准的防护装备实验室。
控制舆论: 引导公众关注点放在“清源”产品的效果和“墨金相”的未来应用上,淡化对野狐沟具体位置和林墨个人背景的探究。
准备应对: 对于官方层面更深层次的调查和合作意向(尤其是军工方面),保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,核心技术和样本必须牢牢掌握在灵科院(即林墨)手中。
这场由他亲手点燃的风暴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他的财富和地位,也将他推向了更广阔也更具风险的舞台中央。
九十年代,野狐沟收购站后院。
矿洞被划为禁区后,收购站后院的几间空房被改造成了简陋的“工作间”。此刻,工作间内弥漫着淡淡的金属粉尘味道。
林墨站在一张长条木桌前,桌上铺满了黄纸、研磨好的庚金精粉小碟、以及一支支特制的狼毫笔(笔尖掺了微量庚金精粉以提高灵力传导性)。
林建国和王铁柱在一旁打下手,一个负责裁纸,一个负责将画好的符箓折成标准的三角形状。
林墨的动作行云流水。他摒弃了所有繁杂的仪式,专注于效率。
指尖灵力引动,蘸取碟中暗银色粉末,手腕稳定地在黄纸上勾勒。笔走龙蛇间,一个个极度简化、只保留核心“感应”笔锋的符文跃然纸上。
每一笔落下,都伴随着极其微弱但稳定的灵力注入,激活符文内部的“触发-示警”机制。
嗤…嗤…
细微的灵力灼烧声连绵不绝。一张张蕴含微弱庚金之气的“庚金示警符”快速成型。效率远高于最初的手工作业。
“小默,这…这画的是啥?看着像道士的符,又不太一样。”林建国看着那简约却透着玄奥气息的纹路,忍不住问道。
“算是…一种特殊的标记吧。”林墨头也不抬,手下不停,“结合了地质队朋友给的一些探测原理,加上点…嗯…民间土方子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