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沙的雨夜模糊了街灯的光晕,挡风玻璃上的水珠被雨刷不断扫开又聚集。颜殊紧握方向盘,每隔几秒就要瞥一眼副驾驶的韩默。他蜷缩在座位上,淡金色纹路在皮肤下忽明忽暗,像是某种故障的电路。
"再坚持一会儿,"颜殊轻声说,更像自言自语,"玛尔塔给的地址就在前面。"
纸条上的地址指向市中心一栋战前公寓楼,外表朴素但维护良好。颜殊绕了两圈才找到一个隐蔽的停车位,熄火后静静观察了几分钟,确认没有可疑人物。
"韩默?能走吗?"她轻拍他的脸颊,触感烫得惊人。
他的眼睛骤然睁开,金色瞳孔在黑暗中发光:"储物柜...172..."声音嘶哑断续,"图书馆...必须去..."
"先休息,明天再去。"颜殊试图扶他起来,却被一把推开。韩默的力气大得惊人,她的后背重重撞在车门上。
"现在!"他的声音突然变成冰冷的机械音,"数据可能被销毁。优先级最高。"
颜殊咬住嘴唇。这是第七号样本在说话,不是韩默。但也许这条线索确实重要——韩默昏迷前反复提到的图书馆储物柜。
"好,"她让步,"但先换衣服,我们太显眼了。"
玛尔塔的安全屋在四楼,钥匙藏在门框上方。公寓小而整洁,冰箱里有基本食物,衣柜里有几套换洗衣物,甚至还有一个急救箱。颜殊迅速帮韩默换上宽松的卫衣和牛仔裤,用围巾遮住他脸上明显的金色纹路,自己也换了装扮。
"图书馆在哪?"她问,用湿巾擦拭韩默脸上的汗水。
他眨了眨眼,金色褪去一些,声音恢复些许人性:"老校区...克拉辛斯基花园旁边...我记得路..."
华沙大学图书馆在雨夜中显得格外宏伟,新古典主义建筑被景观灯照亮,雨水在石阶上形成细流。这个时间图书馆早已关闭,但韩默带她绕到侧面,指着一个不起眼的送货入口。
"监控死角,"他的声音又变成那种精确计算过的语调,"警报系统有37秒间隔。"
颜殊想问他怎么知道这些,但时间紧迫。韩默用不知哪来的发卡几下撬开了电子锁,动作熟练得令人心惊。他们溜进去,黑暗的走廊里只有应急灯的微弱绿光。
"三楼东侧,"韩默快步前行,似乎完全清楚路线,"教职工区。"
他们蹑手蹑脚地上楼,每听到一点声音都屏住呼吸。三楼走廊两侧是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和小型会议室,尽头有一排储物柜——给访问学者使用的临时储物空间。
"172..."颜殊小声念着数字,找到那个略显陈旧的金属柜。韩默站在一旁,身体微微发抖,金色纹路在昏暗光线中更加明显。
"密码..."他艰难地说,"咖啡日期..."
颜殊回忆了一下。他们第一次喝咖啡是在2017年10月15日,一个下雨的周二。"?"
韩默摇头,痛苦地抱住头:"不...第一次...真正的第一次..."
颜殊突然明白了——不是他们作为"同学"的第一次,而是他们真正相识的那天。她颤抖着输入另一个日期:0。锁开了。
柜子里只有一个牛皮纸信封,上面用中文写着"如遇触发,交予帝国理工M.R."。颜殊刚要拿出信封,韩默突然抓住她的手腕。
"有人来了,"他低声道,金色瞳孔扩张,"保安...两点钟方向..."
脚步声从楼梯间传来,手电筒的光束扫过走廊转角。颜殊迅速关上柜门,拉着韩默躲进附近的办公室。黑暗中,她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如擂鼓,韩默的呼吸像坏掉的风箱般粗重。
保安慢悠悠地走过,手电随意扫过几扇门,最终脚步声消失在另一端。颜殊数到一百才敢呼吸,信封被她攥得皱巴巴的。
"回安全屋,"她决定道,"这里太危险了。"
回程的韩默变得异常安静,走路姿势僵硬如机器人。雨下得更大了,敲打在伞面上如同无数细小的锤击。安全屋的灯光温暖却无法驱散颜殊心中的寒意。她锁好门,拉上所有窗帘,才敢打开那个信封。
里面是一份泛黄的文件,顶部印着"绝密"字样,日期是二十年前。文件用英文写成,技术术语太多,但大意清晰——"Gene-X"最初是北约某军事项目的分支,旨在创造"认知能力增强的战术人员"。第一代实验在波兰某秘密设施进行,七名受试者中六人死亡,唯一幸存者显示"前所未有的神经可塑性",但伴随"严重的人格解离症状"。
文件最后附着几张照片。颜殊倒吸一口冷气——其中一张显示年轻的林秀琴站在一个透明隔离舱前,舱里是个十岁左右的亚洲男孩,身上连着无数电极,眼神空洞如玩偶。照片角落标着"7号-初始状态"。
"这是...你?"颜殊抬头看向韩默,却发现他正盯着照片,金色瞳孔剧烈收缩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