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棱落在街道,映出人影斑驳。沈归、陆焱与林静三人一早便驱车前往城郊的“暖馨养老院”。这是他们共生微剧场在社区推广的第二场活动:为养老院的老人们搭建心灵驿站,用戏剧与互动带去温暖与陪伴。车子行驶在乡间小路,两旁是刚生出嫩芽的油菜花田,金黄色的花海在晨风中摇曳,仿佛预示着新的希望。三人心中都带着一份紧张与期待:长辈们或许对剧场很陌生,该如何让他们开口表达?孩子们的热情已不在眼前,面对年长者,他们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致。
到达养老院时,门口的红砖墙在清晨阳光下泛着暖意,几位穿着统一蓝色背心的志愿者已等候多时,为他们搬运音响设备与折叠椅。院内的护理人员笑容可掬,带着三人参观院子:院子中央是一片宽阔的花坛,花坛里种着几株早春的桃花,粉白花瓣在风中散落,点缀得青瓦屋顶下的一排排房屋增添几分生机。老人们大多正在院子里锻炼,有的缓缓走过,有的坐在轮椅里晒太阳,乃至几只白鸽落在石凳上,偶尔扑扇翅膀飞起,再轻轻落回。
一位年约六旬的护理主任迎上前,彬彬有礼地说道:“沈老师、陆老师、林老师,你们来了。老人们都很期待这次活动,希望通过你们的剧场,能让他们打开心扉,表达多年积压的心情。”望着眼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护理主任,三人心里升起暖意,也更感责任重大。
他们在院内一间宽敞的活动室里布置舞台。活动室墙面刷成浅蓝色,悬挂着几幅老人们的绘画作品:有的是公园里的秋景,有的是田间黄昏。三人决定利用这些既有元素,融入共生微剧场的布景,让老人看得亲切。志愿者们把几张折叠椅摆放成半圆状,让老人们围坐,方便互动。舞台后台简易搭起一块幕布,幕布上挂着老照片与手写的寄语,待会会成为“记忆之墙”。音响设备调试完毕后,沈归对两位伙伴说:“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热场互动,让老人们放松。然后再邀请他们表达心声,最后用一个短小的情景剧,为他们带去温暖与共情。”陆焱点头:“也许唱首他们熟悉的老歌更容易打破僵局,比如《那英》版的《我和你》,或者经典的《梁祝》。他们会跟着节奏,在回忆中敞开心扉。”林静轻声补充:“我会把老人们的往事改编成小段对白,让演员与他们一起演绎,制造共鸣。”三人交换目光,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信心。
活动在上午十点正式开始。伴着柔和的钢琴伴奏声,主持人先向老人们问好,介绍今天的共生微剧场模式。老人们面带疑惑,却也对这种新鲜的模式充满好奇。主持人请保健老师带来几位代表老人——钟大爷、张奶奶和李大伯,上前做简短自我介绍。钟大爷手拿拐杖,精神矍铄地站在台前,摇晃着拐杖说:“我叫钟汉生,在这养老院住了两年。听说你们要在这里搞那啥‘共生剧场’,我有点好奇。”说完,他笑容坦诚,周身透着乐观;张奶奶安坐轮椅,白发如云,脸上皱纹深刻却掩不住目光的慈爱:“我叫张淑芬,听说会有人来陪我们说话,我喜欢。年轻时生活苦,说过的话没多少是自己喜欢的。现在老了,我想谈谈我的故事。”李大伯咳嗽了几声,捏着耳朵说:“我叫李国强,最近腿脚不方便,可我每天等着你们来到,想知道还能讲些什么。”几位老人上台后,观众席上掌声一片,似久别重逢。老人们的期待与紧张,让三人心中更添温情。
热场互动开始了。演员们带来一支老歌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伴奏里轻轻弹唱,音色柔和。随着旋律,舞台地板上投射出圆月与竹林的意境,让老人仿佛回到年轻时的乡村夜晚。演员带着几位志愿者缓缓在台上牵着手,像跳悠扬的舞步,逐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看到熟悉的旋律,老人们跟着节拍轻轻摆动身体、合唱,脸上的皱纹也在念旧中舒展。李大伯低声哼唱,张奶奶用拐杖轻敲地面。钟大爷甚至拿起凳子站立,试着模仿演员的手势,童心未泯。音乐结束后,全场响起一阵掌声,那一刻,老人们与剧场发生了初次的心弦共振。
接下来是心声分享环节。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站到“记忆之墙”前。这面墙上贴满了彩色卡片,卡片上写着老人们的姓名与一句话提示,比如“我最怀念的童年画面”“我想对子女说的话”“我人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”等。老人们依次走上前,抽取一张卡片,然后讲述自己最深处的记忆与感受。第一个来的是钟大爷,他抽到“我最怀念的童年画面”。他缓缓说:“我小时候在乡下,家里种了几棵梨树。每到初夏,我就和弟弟一块去树下乘凉,摘下一个又一个梨,一边吃一边偷笑。那味道,直到现在都在我梦里。”他说得哽咽,志愿者立刻递上纸巾。台下坐着的几位老人眼神温柔,唤起彼此的乡愁记忆。几位小演员在舞台一角,默默放映一段农村梨树的老照片,配以自然的蝉鸣,仿佛将那段童年重现在台上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