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等人行至一处茶楼,抬头一看,“一品香”茶楼,很气派。康熙带着侍卫缓步而入,润润喉稍作歇息。
茶楼内,一位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前朝旧事。台下听众们如痴如醉沉浸其中。
康熙也听得兴致盎然,按捺不住,与身旁一位茶客攀谈起来。“这位老哥,常来这里听书吗?”
“客官,我在这听书十来年了。”原来这位茶客乃是本地的一位商人,对苏州的风土人情,可谓知之甚详,于是给康熙讲了起来。
交谈间,茶客不禁向康熙抱怨起当地税收政策存在的不合理之处。
康熙表面神色平静,不露声色,然而内心却已将此事暗暗记下。
次日,他便召见苏州的官员,针对税收政策进行了合理调整。当地百姓听闻此事后,无一不对康熙感恩戴德。
告别苏州,康熙一行人来到了杭州。湖光山色,如诗如画,让一行人流连忘返。
期间,还发生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。
一日,康熙在西湖边悠然漫步,忽然,一阵悠扬婉转的琴声随风传来,他顺着琴声的方向看去,
只见一位年轻女子正于船上抚琴。神情黯淡。
康熙登船与她交谈一番后,得知女子出身书香门第,本应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。
然而,命运弄人,家道中落,无奈之下只能在船上卖艺为生。
康熙听闻女子的遭遇,心中颇为同情,对她的才情赞赏有加。
随后他命人赏赐了女子一些金银财物,还特意嘱咐当地官员,务必为女子寻觅一门好亲事,让她能有个安稳的归宿。
此事在杭州城内传开后,百姓们纷纷称赞康熙的仁厚慈爱,这一佳话也在街头巷尾流传开来,大概康熙突发怜香惜玉之情吧。
三月初,康熙踏上了归程。在清河视察高家堰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情沉重。
当地百姓生活困苦,面容憔悴,河工们劳作异常艰辛,汗流浃背。康熙心中很不是滋味,伤心了很久。
当晚,康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,始终牵挂着河工们的状况。
思量再三,他决定亲自去河工营地查看一番。“小李子,小邓子,小五子……你几个随我来。”康熙轻声唤道。
康熙带着几个侍卫,手提灯笼,趁着夜色的掩护,悄然来到营地。
只见河工们挤在简陋不堪的棚屋里,屋内灯光昏暗,他们正吃着极为简单的粗茶淡饭。
康熙见此场景,眼眶微微泛红。目睹河工们如此艰苦的生活,他当即决定增加河工的工钱,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。
河工们得知这个消息后,激动得热泪盈眶,纷纷高呼“皇上圣明”,对康熙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十九日,历经 71 天的南巡之旅,康熙一行人终于回到京城。
此次南巡,不仅让康熙深入了解了江南的风土人情、河工实际情况,更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,成为百姓们代代传颂的佳话。
……
当南明小朝廷被清军覆灭后,南方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——朱三太子,他成为南方反清复明势力的标志性人物。
在人们心中,他被视为正统明朝后裔,只要打着他的旗号造反,似乎更容易召集人马,获得人们的支持。
那么,究竟谁是朱三太子呢?
传说中,朱三太子指的是崇祯皇帝在世的三个儿子朱慈烺、朱慈炯和朱慈炤。
明朝灭亡之时,传言这三个儿子从京城侥幸逃脱,辗转前往南方。这三个“漏网之鱼”,自此成为困扰康熙一生的难题。
在康熙当政的 61 年里,各地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,试图借此获取正统地位。
例如康熙十二年(1673 年)的杨起隆案件。杨起隆乃北京人,清初多尔衮推行圈地法和仆人逃跑法,对汉人和包衣奴进行疯狂迫害。
杨起隆平日里喜好舞枪弄棒,颇具豪侠之气。他见汉人和满人奴仆反抗情绪高涨,便顺势引导,组织了一支千人队伍。
他自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炯,将起义军命名为中兴官兵,年号定为广德,竟敢明目张胆地在京城自立为皇帝。
实在难以想象杨起隆哪来这般胆量,仅凭一千人就敢在京城造反,这无疑是自寻死路。
朱三太子密谋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日火烧紫禁城,然而,起义计划不幸泄露。
康熙帝得知后,连夜调兵封锁京城,迅速逮捕涉案者 200 余人。
混乱之中,杨起隆侥幸逃脱。康熙十九年(1680 年),杨起隆在陕西凤翔被图海捕获,随后被押解回北京处死。
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,不怕死的“朱三太子”又出现了,这便是蔡寅案。
这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,真名叫蔡寅,是福建漳州人。
康熙十六年(1677 年)三月二十日夜,蔡寅打着“朱三太子”的旗号,率领“白头军”数万人起事,
活跃于南靖、长泰、同安等县的山谷之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