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墉变得严肃起来,指了指水中漂着的秸秆:“陛下请看,那芦苇根须缠着泥块,底下必有渗漏。
臣昨儿在高邮闸口,见石缝里长了野蒿,顺手拔了拔,竟带出半尺长的湿土呢!”
他从袖里掏出块带草的泥巴,“这‘堤’字拆开是‘土’‘是’,土夯实了才‘是’堤,
若只报喜不报忧,怕要成‘堤’字去了‘土’,只剩个‘是’字哄人!”
乾隆接过泥巴细看,果然见草根带水,忽然把脸一沉:“好个刘刘墉,敢拿拆字骂朕被官员哄?”
刘墉扑通跪下:“臣不敢!只是想起陛下南巡常说‘土为邦本’,这堤工如国本,容不得半点虚,您说‘是’不!”
此时画舫行至河中央,湖光映着夕阳,乾隆忽然笑了:“罢了罢了,算你有理。
不过朕还有个上联——‘八刀分米粉’,你若对不出,这鲥鱼便赏和珅了!”
和珅得意洋洋搓着手,却听刘墉脱口而出:“千里重金钟。”
“八刀”拆“分”,“分米”合“粉”;“千里”拆“重”,“重金”合“锺”,既指千里之外送来的铜钟,又暗合“重金求言”之意。
乾隆哈哈大笑,命太监将刚捕的鲥鱼递给刘墉:
“快拿去让御厨清蒸,朕倒要看看,你这罗锅子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‘拆字经’!”
和珅望着刘墉提着鱼桶的背影,撇嘴嘀咕:“不过是耍嘴皮子罢了……”
乾隆听见,回头淡淡道:“和中堂,你且记下——这‘嘴’字拆作‘口’‘角’,能用口角说清的事,总比用银子糊窟窿强。”
此言一出,说得和珅脸色青一阵白一阵,只得连连称“是”。
船队沿运河南下至浙江石门县,水路断通,车马官轿接替行船的颠簸,
一行人来至度城时,恰逢春雨初歇,田野间菜花金黄,春风吹来阵阵花香,
乾隆兴趣盎然,命停轿赏景,见田间有老农扶犁耕种,便问老伯收成几何,老农答曰:
“托皇上洪福,去岁浙西未遭水患,稻谷亩产有三石。”
乾隆闻言颔首,命侍卫取来御笔,在驿站墙壁写下“观民问俗”四字。
乾隆一生爱显摆,每到一地必留墨宝,一来显摆文采,二来显摆政绩。
抵达海宁后,他不顾旅途劳顿,次日清晨便登上海塘。
此时海潮正涌,白浪拍击石塘发出如雷般的轰鸣,浙江巡抚王亶望率当地士绅跪迎,奏报石塘修缮近况:
“臣等按旧制将柴塘改筑石塘,每丈用条石十八层,塘后又筑土堰以防渗透。”
乾隆沿塘步行数里,见石缝间灰浆饱满,连称“工善”。
“王督抚,河塘是关系民生的大事,涉及到河工的薪水,这些都是卖苦力的贫苦人,一定不能克扣他们的工资!”乾隆语重心长嘱咐道。
“皇上您放心,谁敢为难河工,我老王绝不放过此人。”
“……”
乾隆驻跸杭州之际,钱塘门外的校场之上,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正拉开帷幕。
晨曦初照,金色的光辉,洒落在八旗兵丁喜悦的脸上,他们身着鲜亮的甲胄,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寒光。
一声令下,兵丁们策马奔腾,那马蹄声如阵阵闷雷,在校场上滚滚而过。
骑射之时,他们身姿矫健,弯弓搭箭,箭矢破风而出,恰似流星赶月,稳稳命中靶心,尽显虎虎生风之态。
一旁的绿营兵亦不逊色,专注于藤牌刀术的演练。
只见他们手中藤牌翻转腾挪,如猿猴般敏捷,时而密不透风,时而如天女散花蔓延开来。
他们手中长刀挥舞间,寒光闪烁,动作迅猛且迅捷,刀风呼呼作响,将空气撕裂的滋滋作响。
乾隆立于高台之上,神色威严而庄重,目光如炬地审视着这一切。
他不禁忆起,圣祖康熙爷也曾六下江南,在此地检阅过军队,往昔圣祖的雄姿仿佛还在眼前浮现。
乾隆微微转头,对着身旁的领侍卫内大臣福康安,语重心长地说道:
“江南之地,武备绝不可稍有弛懈。尔等身负重任,需严督操练,切莫因长久承平而忘却武备,懈怠了这保家卫国的根本。”
福康安恭敬地垂首,应道:“臣谨遵圣谕!”
阅兵完毕,乾隆沿着风光旖旎的西湖徐徐前行,踏入了静谧清幽的灵隐寺。
寺内香烟袅袅,那淡雅的檀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,萦绕在鼻尖,让人顿感心境平和。
灵隐寺的方丈早已恭迎多时,见到乾隆,赶忙进献寺中珍品“云林茶”。
茶香四溢,轻抿一口,醇厚的滋味在舌尖散开。
方丈趁机提及寺中古银杏年久需加固一事,乾隆听闻,略作思索后,当即决断下旨拨银千两,用于古银杏的修缮与保护。
方丈感激涕零,连连叩谢圣恩。
随后,乾隆的南巡队伍踏上返程之路,取道南京。
当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至明孝陵前,乾隆神色凝重,缓缓下马,整了整衣冠,
在众人的瞩目下,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,走向明孝陵。
他双膝跪地,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。这一举动,令在场的南方文人无不为之动容,心中满是对这位帝王的感激与敬佩。
继续北上,当銮驾行至黄河畔,在武家墩处,乾隆特意登岸。
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高家堰堤工之上,神情专注而严肃。
他命人取来十五年前的河工图,而后仔细比对。
只见他时而低头凝视图纸,时而抬头望向眼前的堤坝,目光沿着堤坝的走向缓缓移动,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。
当看到堤坝的走向与加固之处一一对应时,乾隆紧绷的面容终于舒缓开来,他微微点头,对身旁的河官赞道:
“可见事在人为,只要实心做事,兢兢业业,何患河工不治?”
河官们听闻,纷纷跪地谢恩,誓言定当不负圣望。
终于,在五月初九日,那象征着皇家威严的銮驾缓缓驶入圆明园。
此次南巡,历时117天。在这漫长的旅程中,乾隆不仅悉心察看河工海塘,为民生大计操劳,
同时还在微服私访间,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,为这段南巡之行,增添了一抹活泼生动的色彩。
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:(www.bidusy.com)清宫秘史十二章必读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