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官场的风云诡谲中,有一种现象叫做“不要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”,乾隆就叫不醒王亶望。
他虽因送礼之举,遭到乾隆皇帝的斥责,却笃定乾隆骨子里是爱慕虚荣之人。
表面上,乾隆对那些礼品拒不接受,可在维持门面的微妙平衡间,王亶望察觉到乾隆实则默许了这类行径。
为了讨好乾隆,同时为平息皇帝的怒火,王亶望可谓煞费苦心。
他不惜斥巨资将整个西湖装点得奢华至极,地面皆铺上了昂贵的红地毯,甚至动用珍珠玛瑙,精心为乾隆的龙舟大肆装点。
单就迎驾这一项花费,便高达数十万两白银。
在皇帝面前,王亶望高呼万岁,尽显忠诚之态。
可背地里,却以“接驾办差”为幌子,公然向浙江当地富商勒索所谓的“捐输”。
这正是左手进,右手出,反正老王一分也不出。
敲诈富商无可厚非,他们的钱财来的不干净。更为恶劣的是,
老王连河道修塘这般关乎民生的工程款,他都敢胆大妄为地截留,不顾百姓的安危就有点缺德了!
王亶望心里清楚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他从不会做赔本买卖,所有的花费,都通过贪污受贿、勒索等手段赚了回来。
浙江海塘,作为当地防洪的关键命脉工程,在王亶望眼中,却沦为了“唐僧肉”。
他指使手下虚报工程量,土方石料采购的差价、工程款项的结余等,左扣右扣,都被他们这些官员层层瓜分。
更为过分的是,在其母亲去世,本应回家守孝的“丁忧”期间,王亶望竟以“留工效力”为借口,
赖在任上不肯离去,只为牢牢把控这一能带来丰厚利益的肥差,在他看来,捞钱比尽孝更重要。
时光流转至乾隆四十六年,甘肃循化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。
这场起义源于新教与老教之间的激烈争斗,由于官府公然偏袒老教,新教教长苏四十三遂率众信徒奋起反清。
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,杀县官、斩知府,势力愈发庞大,一时间震动朝廷。
甘肃总督勒尔谨见状,急忙向朝廷求援,加急文书如离弦之箭般飞速传进京城。
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,急忙命大学士阿桂前去平乱。
阿桂是大清名将,治理边疆事务得心应手。他不敢有丝毫怠慢,翌日便率军向甘肃进发。
起初,行程还算顺利,然而,当清军进入甘肃境内后,便遭遇连日降雨,道路泥泞,行军速度大受影响。
阿桂遂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乾隆。
乾隆看着奏折,心中顿生疑惑:怪哉!前几年甘肃总督屡屡上奏,称此地今日干旱绝收,明日彼处颗粒无收,
可为何阿桂却称下雨不断?难道这里面有猫腻?乾隆由此对甘肃总督起了疑心。
恰在此时,甘肃布政使王廷赞,这位接替王亶望职务的官员,
因惧怕乾隆追查甘肃百姓追随苏四十三造反的责任,主动上奏,愿捐献4万两私银,以作士兵饷银。
原来在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时,当地贪污已成窝案,上至总督,下至其手下,皆有贪污行为。
王廷赞当时从中获利不少,故而此次出手大方。
有时候,一个人虽然很聪明,但在关键一步,脚下一滑,下面就是万丈深渊。
王廷赞就是这种脚下一滑的人,他主动捐献彻底暴露了自己。
乾隆见王廷赞出手大方,心中一惊:甘肃本是穷省,按常理,他绝不可能一下子能拿出4万两银子,他的银子来路一定不正。
乾隆并未声张,而是不动声色地接收了这4万两银子,意在稳住王廷赞,避免打草惊蛇。
他打算等阿桂平息苏四十三起义后,再腾出手来调查王廷赞财产来源不明问题。
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已升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,为求再进一步晋升,
在办理浙江海塘工程时,带头主动表示要捐献私银50万两。
这一举动,更加引发乾隆的强烈怀疑。
乾隆联想到王廷赞与王亶望二人都曾出任过甘肃布政使,
甘肃并非富裕之地,二人如此巨额的财产究竟从何而来?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薪资水平,其中必定大有问题。
两个月后,阿桂成功平息了苏四十三起义。乾隆随即命阿桂留在甘肃,调查王廷赞资金来源问题
这一查,果然发现惊天秘密:甘肃各级官员利用捐监的漏洞,几乎人人中饱私囊,而王亶望贪污数额最为巨大。
当时,总督勒尔谨坐享其成,收取所谓的“管理费”;王亶望则按照官职大小,
精心制定“分赃比例”,使得布政使、按察使等一众高官,每人每年平均都能分得万两白银。
阿桂继续深挖,竟发现甘肃粮仓之上仅覆着一层薄薄的粮食,下面全是米糠。
案件真相大白,一众贪官悉数落网。
乾隆皇帝龙颜大怒,当即传旨:将浙江巡抚王亶望、兰州知府蒋全迪、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处以绞首之刑,总督勒尔谨赐全尸而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