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庆二十五年(1820 年),时阴历三月,紫禁城内外仿佛从沉睡中苏醒,田间地头的小草吐出嫩绿的新芽。
三月初八这天,嘉庆皇帝坐在龙椅上,脑海中仍萦绕着昨晚梦中的情景——竟是与已逝的父亲乾隆重逢。
他看了一眼墙上的黄历,心中豁然开朗:可不是嘛,明日正是清明节啊!这可是祭祀祖先的重大日子,难怪会在梦中与父皇相见。
梦中,父皇面容很模糊,特意叮嘱他,定要多带上些贡品……
次日,当太阳升起的时候,嘉庆皇帝身着庄重的朝服,率领着一众随行人员,浩浩荡荡地向着清东陵进发,前往那里拜谒乾隆皇帝的陵寝。
当队伍行至汤山行宫时,原本平静的氛围,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。
管理兵部事务的大学士明亮,与兵部尚书普恭、戴联奎等人,神色慌张,急匆匆来到皇上的临时寝宫。
几人“扑通扑通”,齐刷刷地跪下,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与惶恐:“皇上,大事不好了,兵部官印不见了!”
此时,嘉庆皇帝正坐在椅子上,专注地批阅着奏折,听到此言,手中的朱笔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,脸上满是惊愕之色。
“如此重要的印信,怎会轻易弄丢?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你们速速查明!”嘉庆皇帝的声音中透着威严与急切。
“扎!”几个人齐声应道。
要知道,皇帝出巡之时,各部都会携带重要印信,以便随时处理政务。
而兵部印信,更是意义非凡,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军权,关系到军队调动、将领任免、军需调配等一系列关键事务。
其丢失,无疑对朝廷权威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。
就好比美国总统外出访问时,身旁势必会跟着一位提着手提箱的保镖,
这个手提箱便是控制核武器发射的遥控器,一旦出现特殊情况,美国总统便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击。
而兵部大印,就是控制军队权力的关键象征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兵部尚书普恭不敢有丝毫耽搁,立刻带领一队人马,心急火燎地返回京城,紧锣密鼓地展开排查工作。
起初,调查人员对兵部库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地毯式搜查,然而,除了在旧奏折堆上发现被丢弃的装大印的印匣外,并未找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。
随后,调查人员又对兵部所有相关人员逐一进行询问排查。
此时,兵部书吏王一军回忆称,在大印丢失前几天,他曾看到有一位身着灰色锦袍的中年人,在库房附近徘徊不定,形迹十分可疑。
但可惜的是,调查人员多方寻找,却始终未能找到此人,线索至此中断。
庄亲王绵课负责主持排查审问工作,他将审问的重点放在了负责官印进出库的库管鲍干身上。
鲍干战战兢兢地称,去年九月初三,他将官印入库后,便再未动过。
直到今年三月初七取印时,才发现印信已然遗失。
由于害怕承担责任,他不敢及时上报,而是自作主张,把原装官印的盒子密封好,又放回了原处。
绵课据此认定,这极有可能是外贼潜入盗取了官印,而后将官印盒子丢弃。
于是,他建议在京师及周边地区,展开大规模的排查搜查工作。
但嘉庆帝却有着更为深入的考量,他认为此案不宜大张旗鼓地宣扬,以免贼人狗急跳墙,使用官印制造混乱,引发更大的危机。
嘉庆皇帝深思熟虑后,认为应该从去年领交印信的相关人员开始,进行逐一严查。
兵部众人谨遵皇命,全面深入地开始盘查。
然而,时间一天天过去,直到嘉庆帝四月初三返回京师,审讯工作依旧毫无进展。
嘉庆帝对此极为震怒,他怒斥王公大臣们“疲玩成性、互相推诿”,完全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。
盛怒之下,他对绵课、曹振镛、英和等相关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处罚,并严令他们每日必须到堂审理案件,务必尽快查明真相。
之后,刑部官员为了撬开鲍干的嘴,对他用上了大刑。
在严刑逼供下,鲍干终于改口称,行印可能是在秋围过程中,或是返程路上丢失的。
嘉庆帝凭借敏锐的直觉,察觉到鲍干极有可能是该案件的关键突破口。
此人三番五次改变说法,行为十分可疑。
于是,嘉庆帝命兵部尚书加大审讯力度,务必让鲍干如实招供。
“鲍干,你还是招了吧,免得我再对你用刑!”庄亲王声色俱厉,恶狠狠地说道。
终于,在四月二十三日,鲍干再也承受不住压力,全盘招供。
原来,去年八月二十八日,在秋围返京途中,负责看印的书吏俞辉庭因贪杯醉酒,沉沉睡去。
就在他熟睡之际,官印连同印箱被贼人盗走。而库房里现有的印箱,是鲍干花了十两银子,重新让技术工打造的一模一样的箱子。
至于官印,他们二人可不敢擅自找人雕刻,毕竟私刻朝廷官印,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。
也就是说,俞辉庭为了逃避罪责,贿赂鲍干,将这个空的复制箱子混入库房。
今年二月,他们听闻刑部堂官将携行印随皇帝拜谒东陵,为防止事情败露,
二人又贿赂当值书役莫及戈,私开库房,伪造了官印失窃的假象,还散布有一个穿灰锦袍的人在库房附近徘徊……
案件真相大白后,嘉庆帝痛心疾首,下令重铸兵部行印。对于涉案官员,也都给予了严惩。
例如,兵部尚书松筠被革去山海关副都统之职,降为骁骑校;兵部侍郎裕恩被革去侍郎、副都统官职;主要责任人俞辉庭被关禁闭一个月,期满后发往新疆伊犁给兵丁家为奴;
书吏鲍干被枷号两个月,发往黑龙江给兵丁家为奴等等。
这起兵部印信失窃事件,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朝廷官员人浮于事的情况,
皇帝的权威,被这些庸官糟蹋的体无完肤,象征军队权威的官印都能丢失,可想而知,有关人员对制度的蔑视。
该案无情地暴露了朝廷内部潜藏的矛盾和问题。百姓们听闻此事,对朝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。
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清王朝,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。
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:(www.bidusy.com)清宫秘史十二章必读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